首页 | 研究院概况 | 新闻公告 | 研究机构 | 研究队伍 | 科研成果 | 学术动态 | 合作与交流 | 联系我们 
·首页
·研究院概况
·新闻公告
·研究机构
·研究队伍
·科研成果
·学术动态
·合作与交流
·联系我们
 
   教育部
  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
  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
   大连理工大学
   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术动态>>正文
宋永臣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《ACS Nano》
2024-12-20  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

近日,宋永臣教授团队在水合物相变控制及涂层防治研究方面取得进展。相关研究成果以“气体水合物晶体的自提升与自清洁(Spontaneous Lifting and Self-Cleaning of Gas Hydrate Crystals)”为题,发表在《美国化学学会•纳米》(ACS Nano)杂志封面。论文第一作者郎晨博士生,通讯作者宋永臣教授、张伦祥副教授以及爱丁堡大学Aliakbar Hassanpouryouzband研究员。

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开发,其输运过程面临水合物生成-固相堵塞等巨大风险,深入研究水合物的相变机理,开发先进的水合物生成防治策略和技术,对保障深水流动安全至关重要。此前,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主刊《Engineering》系统梳理了“水合物堵塞的表征、检测与工程应对方案(Hydrate Blockage in Subsea Oil/Gas Pipelines: Characterization, Detection, and Engineering Solutions)”。论文第一作者孟阳博士生,通讯作者宋永臣教授、张伦祥副教授。在此基础上,团队进一步在本文中提出了水合物生成堵塞的界面防控方法。

研究团队聚焦水合物相变控制理论与水合物生成抑制技术,解析了水合物在硅烷化疏水表面的形成特征,发现其成核-横向生长-径向生长过程发生后,表面氟元素的存在促使水合物晶体发生了自提升式生长,揭示了水合物晶体的生长速率、自提升高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,为水合物相变过程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。利用自提升过程的水合物晶体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这一特性,通过强化与硅烷化疏水表面的气体富集效应协同作用,减少了晶体与表面的接触,从而降低了其粘附力,最终实现了表面的自清洁效果。上述研究为防止深水油气管道内水合物生成与粘附,进而避免水合物堵塞,保障深水流动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
关闭窗口
     
版权所有:大连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  地址:中国·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 邮编:116024